Search Results: 年金

[‪汪敦敬‬] 資產荒難撐樓市只升不跌 (2016/10/27)

  「資產荒」一樣會出現樓價調整!   筆者一直被人認為是「硬好友」!其實我只是在08年金融海嘯之後,強調樓價會因為環球量化貨幣出現不斷上升!每次在「靜市」的時候我都強調是入市時機!因為在錢多貨品少的情形之下,樓價上升才是新常態!地產代理是市場的證人,我看到了不斷減少的放盤量,因此,推斷到「資產荒」的出現!但是顯然現在世人都明白「資產荒」的現實,似乎看好樓價的人卻有少部份是一種迷信心態,因此我有責任要告訴大家,縱使「資產荒」令長遠樓價上升也好,也不應迷信!當刻買樓長遠可能「無得輸」,但沿途其實同樣充滿凶險。   這幾年樓價上升令人迷惑,是因為人們錯將新常態的「資產荒」當了是舊經濟的「樓市泡沫」,在基礎觀念上已經錯了,因此不單只「講極都唔明」,而且「估極都錯」!   「樓市泡沫」是指市場出現過份炒賣、借貸及槓桿,購買力可以說是假的,但「資產荒」是量化了太多真的錢,而且多出來的錢,我們是不可以說是假的,其實,市場和大自然一樣,枯榮有序,起跌有時,由美國環球量化貨幣帶起的「資產荒」也不能豁免!只是,有關的調整方式、時間、形態與樓市泡沫爆破是截然不同而已,我們應該用新思維去剖析新常態,了解其特性,我們才可以評估到樓市變化及為樓市對症下藥去解決房屋問題,不應該還躲在樓市泡沫的死胡同!   價格上升只是「資產荒」的第一階段,第二階段是冗長的低息期,原因是太多資金,第三階段會令投資回報或已買的物業回報低效益,因此,過去幾年我都非常反對人們將加息當了一個危機,錢愈來愈多怎樣大幅加息?結果很多人入了「恐懼加息的陷阱」,不加息帶來的風險令到不買樓的人損失慘重!   在「資產荒」下,樓價如何會下跌?「資產荒」引來了太少人放盤,以屯門為例,二手市場的放盤量在現在比2010年11月下跌了67%,租盤下跌了42%,這個就是樓價不斷上升的原因,正因為放盤的人太少,遠低於正常,當有一日,放盤量突然因為環境或者心理因素,回復正常或者增加的時候,就變成了過多樓盤面對過少的合格購買力,就形成了樓價下跌的環境!但我不主張看官等這一日,因為現在「等」的機會成本及風險都極高。   但是在新常態中我們要明白市場上的需求量,和「合格購買力」的數量是完全兩樣東西的,樓價愈高,能買得起的「合格購買力」就會愈來愈少,那麼,只要有一日放盤量或者新供應高過「合格購買力」數量的時候,樓價就會出現下跌壓力!不過,大家亦不要幸災樂禍,就算這一天出現,當樓價向下微調5-10%,「合格購買力」的數量就會增加,樓價又會有上升壓力了。但這個供求互動的關係,我認為政府可以好好掌握來牽制樓價向上的銳氣。 基於樓價無論真下跌或者假調整也好,可調整的幅度不大,因此能量力而為者,我都偏向入市為先是上策啊。       *轉載自2016年10月26日的大公報

20161019【now財經台《名家給力場》】諗SIR

  20161019【now財經台《名家給力場》】加按買債回報勝逆按揭   近期有網民於討論區發帖提出退休問題,兩日內已有五萬個瀏覽。   發帖網民稱自己是43歲男士,完成樓宇按揭,亦擁有三百萬元儲蓄,並計劃退休。他計劃購買債券,預料每月收息12000元。十多年後,為樓宇作逆按揭,換取每月6000元。   財經書《樓換樓》作者諗SIR建議,同類型投資者宜加按投資,不應為樓宇逆按揭。他稱,本港通脹強勁,逆按揭所得年金難以維持港人退休生活。逆按揭是以有形資產轉成價值隨時變動的現金,與向銀行借貸置業相反。若然已經完成樓宇按揭,不妨加按再投資,但他提醒加按須視乎個人借貸能力。   他建議該男士宜在45歲前為樓宇加按,因為若之後才進行,銀行會因為借貸人退休或沒有穩定薪金,而拒絕加按或借貸,加上一般個人借貸能力在45歲已到上限。建議為樓宇加按後,購買公司債收取利息。他續稱,公司債一般收息可達5至6厘,若然債券基金再進行槓桿,利息更可達10-30厘。   此退休投資計劃能夠透過賺取息差,以公司債息抵銷加按利息。十多年後,既完成樓宇按揭,又同時手持一筆錢。   他指出,一般公司債入場費為二十萬美元,而美國聯儲局加息對公司債債息影響輕微,因為加息後,首當其衝的是最高評級的債券,包括國債、政府債等。由於公司債評級較國債、政府債低,故認為影響輕微。          

30歲洗心革面去理財的人 #1197

諗Sir 您好:   本人30歲,單身女士,穩定職業,月入36k (每年按政府薪酬增薪), 無其他收入, 無樓。與家人同住,無需供樓。因年少無知兼喜愛享樂揮霍無度,只剩少量儲蓄,半工讀幾年,現已還清學費。  早前有幸拜讀《收息論》,《錢搵錢》和上homeblogger網爬文, 深受啟發,漸漸意識到理財的重要,深感時光飛逝,決定洗心革面, 重新做人。已報讀《收息101》DV36,還望指教。   目前財務狀況如下:   月入:36k 月支出: 家用:3k 個人基本消費:3k (衣, 食,交通) 月儲:30k (現在開始積極儲蓄)【未扣薪俸稅】   資產: 現金: 40k (HKD), 5k(USD)【月供儲蓄/投資保險】, 0.8 (GBP)【個人情意結, 喜愛英鎊】 ibond:10k (2019 到期) 股票:140k (月供股票 7k) 單位信託基金【經銀行職員介紹:啲錢(EUR, GBP) 就咁擺係度, 不如買基金】: total ~260k (HKD) 【包括4k ( EUR), 2.3k(GBP)】 銀行儲蓄保險【家人一直叫我要供, 供完一份就 繼續供第二份】:420k (已供完, 2028-2029才可領回)。另100k plan (月供3k,2017年尾供完,  2032

Read More

[‪汪敦敬‬] 未來時代進入磚本位 (2016/10/14)

    08年金融海嘯之後,除了市場新常態外,我也撰寫了不少有關貨幣戰爭的文章,我當時認為是必需的,因為「影響樓價最大的因素已是貨幣(流動及供應量)了」!當時這些話題算是冷門,但到了近期,普羅大眾已經開始感覺到貨幣其實影響一切,我可以寫多一點了,本文是希望將遙遠的貨幣戰爭歸納成為多個一步之遙的樓市因素,分別是美元量化後的貨幣數量、匯價及息口、和房地產在新經濟體系裡面的更重要地位!   07年美國出現了次按危機,後來再引發金融海嘯,自從美國量化貨幣不斷推出後,人們也遺忘了08年時的恐慌,其實海嘯危機根本不單只從未消失,而且日益嚴重!QE只是緩兵之計,在這拖延戰術下,誰人可轉危為機?美國已經仍然是入不敷支的國家,仍然依賴貨幣霸權去續命,事情發展下去,結果肯定只得一個,就是最弱者一定要為這場金融災難「找數」,在新常態後,「結賬」的人極可能是銀行的存戶,及購買最穩健投資基金(包括曾號稱零風險的美債)之持有人,我們的社會面對的恐怕不是加息浪潮,相信是美債面對崩潰。   無論香港的M3或者美國的M2,都比08年的時間倍增,數字告訴了我們,美元在量化之後「滯銷」!除了無知的小市民外,各國其實暗地裡減少使用美元。   中國與沙特阿拉伯和海灣國協議相互貨幣進行直接交易,現在的交易自然是以能源為主,回看過去一年的數據,看到歐羅及人民幣的步伐協調,透過人民幣的穩定,一些國家包括俄羅斯,亦能透過與人民幣融合而得到經濟的安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讓中國進入特別提款權(SDR),從此人民幣就成為主要大國的儲備貨幣,人民幣需求大增,其他國家何嘗不是用量化出來的貨幣去換?整個過程其實是一個有如上市公司的換股遊戲。   以上的衍生了兩個影響樓市的有力結果,一是環球的貨幣現在才剛開始真正的量化遊戲,而這個環球量化美元是被動的,也的確且被溝淡中,當其他貨幣量化比美元更多的時候,美元其實是「被升值」!這種升價不是「值」出現了上升,是反映無能力再量化下的弱勢!美國要大幅加息,遙不可及!我們很大機會要面對冗長的低息期。   在這場金錢遊戲,進入小康的中國是否能真正強大,其實就在於如何將量化的貨幣成為實體經濟,到了現在,金、或者銀的貴金屬已經不能夠駕馭龐大的貨幣滔滔巨浪,因此未來樓市就是最可靠的金融本位,樓市不單只可以分配社會的利益,透過宏調可以令房地產成為低借貸的硬資產,在房地產穩健下,中國的股票市場就可以發揮到更大的作用,在這情形之下推行的一帶一路,我們中國就能掌握到主導的地位,是為磚本位。   我個人正在賣出以美債為穩健投資工具的基金。   筆者撰寫此文是不想讀者繼續困在舊有的樓市概念,及局限在香港的有限天空,去錯誤判斷房地產這重要的投資工具,當然,投資房地產現在是高風險的,但甚麼也不做,就是低風險嗎?     *轉載自2016年10月12日的大公報    

^^[聶升股解碼] 你的投資策略在與時並進嗎?(2016/09/29)

    中海船舶 (0651,現名「中海重工」) 是筆者於2015年10月16日分析的股份,留意原因是前一晚發佈代價發行公告,為要收購Success Capture Limited (目標公司),這是一間投資控股公司,直接持有山東瑞通 (香港) 停車管理服務有限公司全部權益。於重組完成後,目標公司將持有山東瑞通的全部股權,而山東瑞通主要在中國從事或將會從事:(1)設計、製造及安裝智能汽車停車設備;(2)投資及管理停車場;(3)車聯網運營;及(4)設計及製造汽車電子設備。       宣佈交易前股價呈橫移 值得關注的是此乃關連交易,中海船舶的執行董事張士宏間接擁有目標公司22%的股權,所以要通過股東特別大會決議案,方可進行。今次收購的代價約4.5億港元,全數以股份方式支付,並且配股價為溢價,反映賣方對股價未來發展有信心。當時股價和配股價分別為0.26和0.239元,即溢價8.79%,而從去年9月1日起,收市價介乎0.211至0.239元之間,波幅為13.27%,可見股價未被炒上。分析前兩天的股價變動分別是4.87%和0.84%,累計也只有5.75%,升幅不算大,但兩天均錄得超過1億股成交量,合共超過3.43億股,是自去年9月4日計起的三大單日成交量之二,不排除有心人在吸納股份。       收購有助改善公司賬目 另一考量點是代價總額,上述提到4.5億元折合的股份為17.30億股,但不是全數一筆支付給賣方,而是有兩部分。首期為總數的15%,有2.595億股,按當時股價0.239元計算之市值約6,200萬元。至於目標公司的資產淨值折合港元約3,800萬元,計出市賬率為1.61倍,數值低於2倍反映不算高。對比此股截至2015年6月30日錄得負資產5.14億元,意味著今次收購活動有助改善公司的基本面。       而餘下的85%股份,需要「溢利保證」達標,才會全數支付。其保證是於2016年全年目標公司的稅後盈利將不少於人民幣 6,000萬元 (相當於約7,320萬港元),否則會按比例支付,例如賺到人民幣 3,000萬元,賣方就只能收到42.5%股份。公告顯示目標公司於2014年的稅後盈利人民幣93萬元,若能達標即兩年累計增長率超過63倍。此股以分析時計起,於過去五年 (2010至2014年) 均錄得虧損,2014年金額為6.33億港元,所以上述約7,320萬港元的純利於2016年入賬時,預期此股的業績表現會大為改善。       溢利保證達標變相易主 論到這「溢利保證」還有一個重點,就是於溢利最終錄得負數時,賣方將於相關期間結束後60日內以現金向集團作出有關虧損之彌償。即例如屆時錄得虧損人民幣1,000萬元,賣方就會賠此金額給集團,這是對此股有利的條款。另外若「溢利保證」達標,賣方合共會收到17.3億股,佔配發股份完成後之已發行股本13.42%股權。而當時的唯一大股東李明 (副主席、行政總裁兼執行董事) 只持有5.87%股權,於收購完成後更攤薄至5.08%,反映賣家於「溢利保證」達標時會成為最大股東,變相是「公司易主」。       買賣操作以及績效回顧 當時股價0.239元,於11月6及9日 (連續兩個交易日) 高見0.295元,11月12日更高見0.30元,賬面回報率分別為20.41%至22.45%。當然,利潤不算吸引,但要留心此股於10月26日晚上宣佈配售可換股債券,轉換價為0.26元,與當日收報0.233元比較溢價11.59%,但年利率為7.50%,暗示認購方對短期股價會有好表現信心不大。     另外早前同年9月28日收市後宣佈配股,目的是抵債,配股價同為0.26元,而債權人多達341人,反映於配股完成後難免構成沽壓。配股於同年11月13日晚上宣佈完成,若於下個交易日 (11月16日) 以開報0.275元離場,賬面仍賺12.45%。不過若不肯離場,就要面對股價反覆向下的局面,今年最低收報0.161元,見於1月28日,持股近三個半月,賬面損失超過34%,以本周一收報0.193元計算,賬面仍蝕21.22%。現時集團尚未能轉虧為盈,無可避免持貨者需耐心觀望。     聶Sir 於執筆時,筆者或相關人士,並未持有上述股份。 (以上純屬個人分享,並不代表本網站、筆者或其僱主之意見、立場、推薦、陳述、誘使、支持或安排,亦非任何投資建議或勸誘。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任何投資決定。)

【紅猴股評】簡志健:第四季形成中小型股蟹貨區 (2016/09/07)

近日港股以較高成交破位,昨天(9月5日) 恒生指數更首度升破去年第四季形成的中小型蟹貨區,尚看能否維持以確認。不過,再向上的24000至25300蟹貨區,相信阻力會很大,因自2008年金融海嘯後,就只有去年「港股大時代」超多資金下才有力攻破。 (圖片來源:Chartnexus)

潘家榮【打開散戶致勝之路】

潘家榮【打開散戶致勝之路】/KP01    講者: 潘家榮(Kevin) 曾於2007年大牛市以3萬元本金在股市賺取第一桶金買樓,卻在08年金融海潚,於股市和樓市雙重打擊下輸突,因此苦心鑽研技術分析及操盤心法,憑著獨創秘技,於2009年再次在股市翻身,同年亦在一次全國性窩輪牛熊證模擬比賽中勇奪殊榮,於短短一個月的時間內將50萬模擬資金,翻6倍成324萬,從此獲傳媒冠以散戶股神之稱號。在股市中嬴大錢可以好簡單,關鍵是你有沒有用對方法,Kevin將會跟你分享成為股市大嬴家的秘技。 日 期:2016年7月20日(星期三) 時 間:19:30 – 21:00 地    點:  尖沙咀金巴利道35號金巴利中心502室 費 用:全免 如果你…… 炒了幾年股仍然賺不了大錢? 經常賣了股票便升,但持有的蟹貨卻一大堆? 是時侯要扭轉這個局面了!   你將會學到: 股市中賺錢的五大元素 尋找股王的不二法門 如何避開股市的陷阱,跟蟹貨說再見   網上報名:http://bit.ly/1OS7g6C 短訊報名:WhatsApp 63832145 電郵報名:[email protected] 記得留「1.姓名」「2.電話」「3.電郵」「4.課程編號 =KP01」 客戶服務主任一般會於一個工作天內回覆。

做紮鐵儲錢買三間樓好無? #1168

諗SIR 你好啊 我20歲 做紮鐵 月入40K 加薪速度快 1年內 可升到50 K。累積了150K 現金 月儲20K   現在打算 父母給 500K 做首期。買入 300萬 9成按 的樓花 1 房1廳 馬鞍山區。30萬首期+10萬左右雜費 預計40萬 費用 月供9-10K   18年 將興建完成  打算用來放租 等樓價升 再放賣。目標 25歲前有3個物業 請問有什麼要注意 和 更好的建議?   ANSWER: 買新樓投資,絕對不是一個好提議。讀者年輕想法幼嫩,有諗住做紮鐵賺快錢之想法不為奇。惟此路向會令自己困死在低收入水平,排除他日可月入十萬之可能。當然人生在世搵錢係其次,不過明白後生仔初投社會難免會集中比較工資,提升工資。今日九月一開學,且就選取一個貼近學生之個案,睇睇有冇更好安排。   先讚揚讀者肯辛苦搵錢,只要你肯行,就會有路。留係原地,自然發現唔到有路,這對35歲以下的年青人來說普遍是對的。不過利用增加厭惡度去令工資提升,年紀大未必再頂得順,人工亦唔係高到幾萬鎊週薪咁係30歲前幫自己搵哂成世錢。當然建造業有職訓令年青人晉身成管理層,惟讀書呢件事確實唔係幾時讀返都可以。人到25心境煩而時間少、30歲或有些已成家立室,肩負家庭負責。故家長們仍是以「完成大學」為港孩教育目標,可以理解。出黎做野後再返手讀書,所投入之機會成本更高。   以預計工資50K,個人借貸力為50000/10000*50%*2.59 = 6.4百萬。此數額是不夠在香港買三間樓的。加上個人職業若同樓市週期很有關連,於樓市低谷時會被銀行禁止借錢。如97年樓市「爆廠」後律師借錢一律免問、08年金融海嘯後iBanker借錢唔批。故讀者樓市低吸之如意算盤未必打響,趁而家儲少少錢再讀書入建築公司做管理層為更好出路。當然年青人很有可塑性,第日做老闆都唔出奇。始終打份工一個月搵10萬8萬,已經好盡。   新樓是付高溢價去買新裝修、更要比近$4.0/呎管理費,一個月成2000以上。在新裝修要比租客用殘加上管理費要業主食的情況下,買新樓投資是件很笨的事。如有異議,歡迎提出偉論。至於話之前幫個客買左間新樓賺左幾百萬呢類陳述唔使提,呢類銷售話述sell d無腦或唔係香港既客是可以的。要搵錢、需要先忘記搵錢而做好自己。當你連出左糧都唔記得既時候,你已踏在進步的路途。講白一點,錢係會跟著有能耐既人。   在事業上怎做已交待,在投資上先唔好打阿媽筆錢既主意。你今日用左,你成世都後悔。正如娶老婆要問親戚借錢,是一件令男人成世都好唔爽既事。李生今日成幢長江大廈係手,仍然比人挖出當初靠老婆fore水攪生意件事出黎,當然真確與否不作評論。另請用資金買下股票及ETF投資,買股票是想趁後生在股場輸錢,減低到30歲有錢在手才初學股票輸大錢的機會。至於買ETF能幫助人了解宏觀經濟,詳細好處在<錢搵錢>書本已說明。另外買樓之區份同步驟都應好去明白,先讀好書再堅持儲錢,25歲打好根基買到第一間樓已經好叻,而我們不需在地基都未紮好既時候就鬥快架高個層數。

[‪汪敦敬‬] 與貨幣共舞

多年以來,也有不少香港人恐懼加息,但為何去年12月美國宣佈加息後,無論美國及香港的民間也不斷出現按揭減息呢? 英國脫歐只是一個契機,令大量因量化貨幣泛濫的資金回歸美國,令美國10年期息債跌破1.4厘這個20年新低點,顯然所謂加息很難在中短期內出現!我們面對的原來不是加息浪潮,是減息風暴!   未來樓市也因冗長減息期變得「價升量跌」。   「買有風險!不買也有風險!」,等待加息令到樓價下跌的人,輸得太多了!09年之後,如果有能力上車,卻看淡後市無去買樓的朋友,不單只輸了樓價,亦可能輸了等待下跌期間的租金!可能是歷史上其中輸得最多的一次(沒有投注下的輸)!   多年來都有一些人批評唱好樓市的人會累死人,如果用他們的邏輯去看,他們亦有可能累死人,因為這幾年「不買」的風險遠勝於「買」!   到了今日,仍然有人未明白「影響樓價最大的其實是貨幣」!如果這世界仍然是以「印銀紙」為基制的話,買樓,只會量力而為其實就「無得輸」!魔鬼和天使其實也在是否「量力而為」上,非買樓的本質上!買樓長遠投資上本質是優秀的,而且一直以來都是面對銀紙貶值的最佳套戥工具,隨著近年的樓市辣招等調控措施推出,實際都是一道道「禁借令」,在各項辣招配合壓力測試及入息比率下,樓市已經成為精英樂園,在AAA級的優秀市場,在動盪的貨幣戰爭下,金融系統其實日益倚重房地產去穩定局面,「磚本位」並非筆者的戲言!   在生活上,租樓和買樓是生活方式的選擇,這方面別人不應該給意見!但在投資角度上,大家必須要明白,買樓絕對是比租樓聰明得多的!租之所以被人覺得化算,是因為「樓價最終都會跌」這個概念,但過去的樓價下跌除了是因為泡沫爆破外,也存在了美國的貨幣剝削—「剪羊毛」(即是將本來量化貨幣時期借給我們的錢回收,製造了金融災難,從而令美元需求進一步加大!),美國撥弄風雲當然可以製造市場動盪及上落,但各位請記著,市場的本質貨幣是更加愈來愈多,最後反映出來都是樓價愈來愈貴。   太多人對市場的期望都遠離了我以上所說的事實,未來,希望大家都學懂與貨幣共舞!珍重!   在過去大半年裡面,很多人都會問我甚麼是入市時機,我亦做了兩個標準,第一就是當400萬以下樓盤放盤量由升至跌的時候,第二個就是租金開始向上的時候!而現在這兩樣條件已到了!所以我認為有能力上車置業的應掌握上車的時候,樓價我認為未來會上升5-10%,然後就會被一手所增加的供應所牽制(樓花供應再多也只能令發展商薄利多銷,如果發展商的常態是虧本的話,亦等於供應量會停止),進入更正常發展的局面!   *轉載自2016年08月06日的CAPITAI雜誌   汪敦敬 祥益地產總裁,2009年金融海嘯之後集中撰寫新常態,多次在樓市淡靜的時候大膽預測樓價會不斷上升,強調「買樓有風險,不買樓更有風險」。2014年初更發表樓市「先跌後升」評論,是香港傳媒都認同的最準確樓市評論家。汪總創辦的祥益地產為本港新界西的最大一家代理,祥益地產樓價指數更被廣泛應用。      

[‪汪敦敬‬] 不買的風險 遠超入市風險

中資以高價投得油塘地皮,40億成交價平均地價每呎是7000元,哄動市場,傳媒更報導同區各二手樓盤都出現封盤或者反價5-10%,中資不斷以高價購入地皮,一些人士認為如此會加速帶動樓價上升,卻其實,帶動樓價上升的不是中資,是市場!在環球量化貨幣之下,很多城市的樓價都不斷上升,近年香港反而出現下跌,這種反邏輯不可能維持長時間,即使沒有這些高價地皮成交,購買力都會令到二手市場樓價大升,看看樓市辣招推出後,購買力雖受抑制,但是二手放盤量卻日益減少,減少放盤其實是業主覺得樓價太平的控訴! 近年內地的購買力其實已不斷在香港地產市場掃貨,你用辣招阻擋到他們嗎?內地財團就索性以財團大手一幢幢的商業大廈掃貨,也一塊塊的地皮收購,當內地財團已經是香港上市公司,甚至是香港人的時候,你不單只擋不到,你連統計也數不到,要將中港關係分割,不要說在經濟上,就算在政治上,選民和政客都可能是剛來港幾年的新移民,要分開,浪費時間和精力! 其實政府在過去幾年有不少地皮都是用超平的價錢賣給香港的發展商,這些超平價錢的地皮我認為是政府斧底抽身之法,雖然發展商未必會因平買而會平賣,但的而且確給了發展商除了待價而沽外,有更多選擇策略的空間(如以較平價爭取貨如輪轉),這些選擇就製造了公眾的利益了!但無論地皮以超高還是超低價錢成交也好,都是增加了市場的供應量,很多人不明白一個原理,要增加供應量,必須要發展商有錢賺,否則誰來發展?所以政府面對發展商,只可能令對方賺少一點,不可以要發展商明蝕去增加供應。   「買有風險!不買也有風險!」的意義不單只是機會成本的道理,而是「主動入市去掌握能承擔的風險」,但「不買引起的風險,很多時都是掌握不到,而往往都是遠超過入市風險許多倍的」,希望各位好好深思!       *轉載自2016年08月05日的經濟日報 汪敦敬 祥益地產總裁,2009年金融海嘯之後集中撰寫新常態,多次在樓市淡靜的時候大膽預測樓價會不斷上升,強調「買樓有風險,不買樓更有風險」。2014年初更發表樓市「先跌後升」評論,是香港傳媒都認同的最準確樓市評論家。汪總創辦的祥益地產為本港新界西的最大一家代理,祥益地產樓價指數更被廣泛應用。  

使用諗Sir獨家按揭進階計算機,Powerteam成交實例請到:https://buyhouse.com.hk

wtsapp icon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