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生Gary看到阿里影業 (1060、前名「文化中國傳播」) 發出更換核數師公告,認為是負面消息,卻見股價於翌日大升19%,希望探討原因。 在追踪細價股時,有時不能單憑一兩則公告便看透莊家的步署或股價的去向,正如電影的編劇,有人喜歡一套完成;有人喜歡三集完成 (如:無間道);更有人喜歡七集才完成 (如:哈利波特)。阿里影業不屬於第一種,股價異動始於去年3月,之前因阿里巴巴入股於2月停牌,復牌當日大升1.9倍 (0.63 → 1.83元),日內高見3.39元,從始「毫股」變「蚊股」,其後股價多於1.5至2元之間徘徊。 8月再度停牌,卻非因好消息,而是公司宣佈以往可能存在不恰當財務處理,需延遲發佈中期業績所致。「中期業績」和「全年業績」的編製差異在於是否要呈交核數師報告,這是公司會否停牌的關鍵。前者毋須呈交,較少出現停牌,故阿里影業是次停牌應是管理層「投案」所致。而實情也是如此,新任管理層初步認為,截止2014年6月30日止六個月期間,可能並未對若干資產計提充分的減值準備,其行為是銳意整頓賬目,對公司實質是好消息。 故去年12月22日復牌,只是微跌3% (1.61 → 1.56元),畢竟「減值」會影響市場對公司的股價預期,但日內仍高見1.78元。公司於今年1月22日發出「建議更換核數師」公告,歸納上述資料,預期此公告不會對股價構成下行壓力,加上公告內容指出雖是德勤 (四大會計公司之一) 提出辭任,但公司表示會聘用羅兵咸 (四大會計公司之一) 為核數師,視為對等更換。倘若賬目有問題,阿里影業無法成功聘用同等的核數師。另外,公告也未有表示公司將因此而延遲發佈全年業績,所以公告可視作純屬通知股東類別。翌日股價大升屬賬目不明朗因素已除,當日收報1.55元,重上去年復牌時股價水平。 現需分析是公司價值,很多人最初是因阿里巴巴入股而紛紛搶入,卻忽略了其入股價是0.5元,較當時市價折讓約兩成。與上週五收報1.59元比較賬面獲利超過兩倍,即使股價大跌至1元,人家仍賺一倍,可是若在去年3月以2元或以上搶入的人士,與1元比較的賬面虧損卻逾50%。故現時應以業務發展為估值基準,但由於去年上半年錄得虧損逾4.4億元人民幣,因此不能以盈利來估值。 另一估值基準是資產淨值,過去五年 (2009至2013年) 阿里影業的股價和每股資產淨值的平均值分別是0.49港元和0.14港元,而去年上半年的股東應佔權益為77.13億港元,已發行股數210.34億股,即每股資產淨值為0.367港元,預期合理股價為1.2845港元 (0.367 ÷ 0.14 x 0.49)。若參考過去五年股價高位之平均值為0.694元,則預期股價高位為1.8193港元 (0.367 ÷ 0.14 x 0.694)。 (以上純屬個人分享,並不代表本網站、筆者或其僱主之意見、立場、推薦、陳述、誘使、支持或安排,亦非任何投資建議或勸誘。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任何投資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