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息論系列之01-股票也是債券的一種?
市場對於投資股票「收息」,其實有很多誤點。其中一個誤點,就是純以為買債券等如收息,買股票就是賺價工具。
股神畢菲特曾經將股票形容為「股票債券」(Equity Bond),意即股票其實也屬於「債券」的一種,應將股票視作債券去投資。換句話說,股票和債券(Equity Bond)是殊途同歸的。
舉個例子:假如某君買入十年期的$100元債券,債券年息5%,每年派息一次,即是每年收息$5,然後派足十年,最後收回本金。(現實運作當然比這個複雜,如通常每半年派息一次,債券價格也會隨不同因素而浮動等等)。債券每年派出的利息是固定的,而公司假若沒有倒弊的話,到期收回的也只是原本投資的金額。
在股神畢菲特的眼中,股票其實相等於「沒有到期日的債券」,而每年所派出的利息,也跟其業績掛鉤。由於股票沒有「到期日」的關係,當持有者想要出售套現時,所收回的本金可以高於或者低於原先的買入價。一家經營得當,而又對得住小股東的好公司,業務蒸蒸日上之餘,派息金額亦會每年上升,其價格(即股價)自然會水脹船高了。持有這種「股票債券」(畢菲特稱之為Equity Bond)的好處有很多,一來股息隨公司業績增長,再加上通脹上升,比每年派定息的要好得多;二來債券有「到期日」,會增加「再投資風險」(Reinvestment Risk)。這些股票債券當然也有精妙之處,下文再談...
作者簡介:
陳建良(洋名KL) ,筆名孜金,人稱金Sir,
曾任職基金經理,主管資產營運,位至公司董事;
於2008年金融海嘯期間,旗下基金獲+20%年度業績回報,
增長淨值率創下當年同業最高,自此廣為基金界所認識。
KL曾在世界500強企業擔任中高層管理人員,
是學術與實戰雙軌並行的主義者,
他主張公司業務應不斷與現代科技融合,
藉以優化公司營運效率及提升市場競爭力。
KL現為財經報刊及節目專訪的熱門人選,
其撰文散見於《信報》專欄,
亦數度為《經濟一週》封面專訪人物,
最近在now財經台《名家給力場》擔任客席嘉賓。
擅長以微觀現象捕捉大市及行業方向的KL,
著有暢銷書《財經拆局》及《微觀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