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Sir] 何解惠理(806)股價跟港交所(388)脫鉤?(2017/08/08)

各位親愛的朋友,大家好。港股踏入八月,市場繼續仍是樂觀情緒主導。而不少巨型股份都開始公佈業績。八月份內,筆者認為大型股份與大型公司對業務之展望或預期,指數成份股個別發展會比較重要得多。

 

眾所週知,港交所(388)股價一直都是市場寒暑表。這也明白不過,市場向好,成交上升,股價上升,市值上升,更多公司集資或上市,港交所不論於實際盈利上成者是前景上,也是合理地直線上升的。不過,交易所就得一個,不能滿足市場眾多資金(包括願意搏的基金或個人投資者)的需求。通常這類預期都有兩類股份跟尾,一就是惠理集團(806)、二就是一眾券商,由大炒至細。

 

不過,這支歌仔,近日好像無得唱。下圖是港交所與惠理集團過去一年半與半年的股價比較。

 

Homeblogger 20170808 Fig 01

資料來源:彭博

圖一:港交所(388)vs 惠理集團(806)過去一年半股價表現

Homeblogger 20170808 Fig 04

資料來源:彭博

圖二:港交所(388)vs 惠理集團(806)過去一個半月股價表現

(p.s. 期間,惠理集團曾於早前有預言主要股東會收購集團,不過最近事情好像未有新進展。)

 

其實,這也難怪,因為市場近日對大型股份有明顯偏好,有點扭轉了於過去十年,中小型股份增長股之估值,超過大型股份的情況。下圖就是恆生大型股指數與恆生大型股指數之比較。

Homeblogger 20170808 Fig 03

資料來源:彭博

圖三:恆生大型股指數與恆生小型股指數比較

於上圖,白線是小型股指數,於上回大時代之前,三線幾乎都是走在一起。2015年中大時代結朿後,細價股開始跑輸,到了近期,大型股持續跑贏中價股和細價股,近月更趨明顯!

惠理的歷史,始於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當時市場對港股的認識,幾乎都只集中於指數成份股。其它股份亦只是熱炒過兩次,一次是1993年H股熱潮(當時以馬鋼(323)與儀征化纖(1033)等作代表),以及1997年的紅籌熱(以中信泰富(267)、北控(392)、上實(363)、光大(165)以及粵海(270)等為代表)。之後就進入WTO時代與及自由行時代、小即是美(零售、工業)隨即當市場潮流,惠理業績亦隨之而起並為人所熟悉。之後的新經濟股也屬小型股。但隨著全球以至中國經濟慢慢走出正軌,加上科網股和不少行業也日漸「歸邊」,強者愈強,市場開始有點回到上世紀九十年代,大型股再次主導市場的局面。

這亦大程度上解釋了,惠理集團雖然近日的管理費和積效費應該不斷在增加之中,不過估值卻似踏入被調低的局面,開始不會追隨港交所股價或者是大市的走勢了。筆者認為,大部份投資者,如要為將來退休或者累富的角度看,的確大型股份是有其優勢的(當然,每只大型股份也有其考慮和主要催化劑和變數的,當年選了思捷(330)和騰訊(700)就可以是一念天堂一念地獄)。

(利益申報:於執筆時,筆者或相關人士,並未持有上述股份)

 

(以上純屬個人分享,並不代表本網站、筆者或其僱主之意見、立場、推薦、陳述、誘使、支持或安排,亦非任何投資建議或勸誘。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任何投資決定。)

 

使用諗Sir獨家按揭進階計算機,Powerteam成交實例請到:https://buyhouse.com.hk

wtsapp icon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