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領袖] 小即是美?

一間上市公司好歹也有業務、有資產,如果市值偏低,甚至低於其資產淨值的話,這隻股票的downside已經很小了,有若干的防守力,因此我們一般會籠統地認為市值越細越好,形成了一種「小即是美」的錯誤觀念。

 

筆者之所以稱之為錯誤觀念,全因我們單憑市值大小來作為殼股分水嶺的話,有時卻會誤墮進低市值的陷阱,這大致可分為以下幾種情況:

 

第一,市值是由股價乘以已發行股數計算,當中並不包括任何衍生工具權益,除非承配人行使其換股權利,否則衍生工具部分的市值,其實由此至終並沒有包含在公司市值當中。一間上市公司可以低市值,但內裡卻可能有大手可換股債券。基於可換股債券「進可攻,退可守」的特性,令其與「保本股票」無異,所以一般我們也會把該手債券的將予發行數目與股價,一併計算在公司的市值之內,以反映公司市值的實際情況。

 

第二,如果由主板、創業板中最低市值的股份排序,筆者相信當中有不少21章公司會榜上有名。筆者在之前的文章中已約略提過21章的財技佈局等,在此不再重複,但正因21章公司的往績多數欠佳,投資者在它們身上往往發現到不少「先合後供」的財技手影。如果投資者單看市值數據,卻忽視了這方面的重要資訊,無疑令自己處於一個極度不利的環境,未嬴錢己經先輸了八成。要避免這種情況,其實只需多做一個步驟,查看一下公司的業務是否以投資上市或非上市的證券,又或者在「披露易」查看曾否因公佈資產淨值而發出通告,因為只有1章公司才需要每月公佈資產淨值數據,其他上市公司則不受這條例約束。

 

最後,有時公司正處於一些財技操作的過程中,致令市值於該段時間中大幅萎縮了,如大比例、大折讓供股除權、大比例送紅股除淨等,於相應調整後,因新股票尚未發行,市值短暫地出現了這個漏洞。如果投資者巧合地在那時只參考市值的話,有機會承受股價方面的損失。所以,當買入一隻股票前,翻閱它的通告基本上是不可或缺的一環,當中的重要日期等更需要特別小心,以免誤墮圈套。

 

總括而言,市值的確是直觀上一個比較明顯的指標,如果市值比殼價高出甚多,大致已經可以篩走那些股票,或者並不能單單使用財技角度進行分析。然而,我們也不能另走極端,認為市值越小越好,因為這只不過是籠統、約定俗成的說法,在實際操作上至少要留意上述三個不同的情況,「小心駛得萬年船」。

 

歡迎到我的專頁作進一步討論及交流:

「股領袖」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stocksleader

 

(利益申報:於執筆時,筆者並沒持有上述股票)

 

(以上純屬個人意見,並不構成投資建議或勸誘。)

使用諗Sir獨家按揭進階計算機,Powerteam成交實例請到:https://buyhouse.com.hk

wtsapp icon top